所谓中国特色:是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经济经特区、初级阶段、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的两个大局、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国两制”,等等,都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创造的各方面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把新时期近3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起来,把党经历的新考验、获得的新经验、引发的新觉醒集中起来,作出了一项历史性的重大决策,这就是:郑重地、鲜明地、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此作为我们全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
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历程
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为以后的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
“东方风来满眼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鲜明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同志:“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上,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明确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等等。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崭新实践中,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同当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革命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指望照搬书本、照搬外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手中。1992年,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后召开了党的十四大,在这次大会上明确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997年,在邓小平同志逝世后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开宗明义地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入新世纪,2002年召开了党的十六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强调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十六大之后的五年,在总结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29年历史的经验基础上,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应地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高举的旗帜,统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样的科学整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既是一以贯之、薪火相传、接力推进的,又是充满创造力、决不停滞僵化、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今13亿多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总体上达到了小康。30年前,拥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曾是许多人的追求,如今新“三大件”已几经升级,电脑、汽车、商品房等对越来越多的百姓来说早已梦想成真。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推动了中国的腾飞?归根到底,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20万亿元的大台阶,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财政收入接近4万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嫦娥一号,飞向月球(广寒宫),振国威、鼓士气、催奋进,充分说明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幅度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都增长6.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6.7平方米、8.1平方米,增加到26.1平方米、29.7平方米,居住条件大为改善。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7%的快速增长,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2006年,我国的GDP超过20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额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30年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事实雄辩地证明,30年来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在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顺乎党心民心,最能激发亿万人民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和干劲。
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发展前景。党的十七大报告充满信心地说,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这样的信心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党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比过去深刻得多了,经验也丰富得多了,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也都大大增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和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的完善,以及我们各方面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更加科学,所有这些建立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基础上的越干越会干,决定和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坚定信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心和决心来自于坚定的理论基础,当前就是要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认认真真地学、原原本本地学、入脑入心地学。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2.立足国情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基本国情。好高骛远不行,妄自菲薄也不行。
从经济发展看,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从经济体制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从人民生活看,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民生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述情况说明,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只有认识到了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做好本职工作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把教育称为民族振兴的基石。作为教育系统的一分子,我们深受鼓舞,备感振奋,也深感使命重大。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关键是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在行动上。作为综合性大学校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要学习以致用,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要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锐意进取、知难而进,认真领会和贯彻校办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针,为把我校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校办 牛跃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