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园地  -  正文
学习体会

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12日 15:39:23    浏览量:

一、报告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文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小康社会”的理论,并在其基础之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所提出的。这个新提法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体现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新思考、新决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创造、新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987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小康社会”的理论,把实现“小康”正式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指出:“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99210月,党的十四大重申了党的十三大确定的“第二步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指出:“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有明显提高。衣食住行,尤其是居住条件,应有较多改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体育、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继续提高。在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里,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19979月,党召开的十五大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了21世纪前半叶我国新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本世纪末,我国将“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我党的文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对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总体规划,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更明确的诠释。

20001011,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提法首次体现在中共中央文件中,标志着在21世纪党中央将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实施新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开端。党中央强调:“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17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庄严宣布“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发工作”。

2002531,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的讲话中,再次重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强调:“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2002118,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代表党中央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员令。报告指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浅析

(一)思想来源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是坚持并发展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产物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是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吸取了古代以民为本的传统思想,同时又融合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思想,并进行发展创新的产物。它坚持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应有人民共享的理念;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是吸取当今世界科学理论的产物

“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理念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20世纪50年代左右,由一批具有真知灼见的科学家对工业革命至今三百多年的工业化生产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反思后提出的。

由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理论渊源可知,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既吸纳了西方的进步思想,又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中汲取营养,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与中国特点的建设理念。

(二)概念内涵

首先,有必要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社会的小康社会、我们已经总体上实现的小康社会和我们目前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这三个小康社会的区别:

1.我国古代社会的小康社会与现阶段的小康社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此小康非彼小康,同样的小康不同的内涵。古代,“小康生活”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状态,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现阶段的小康社会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明确要求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通俗的描述。

2.我国目前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和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的小康社会也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存在着明显的继续发展关系。

现在专家学者在论述小康社会时、各地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时,出现一种普遍的做法就是,将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小康水平简称为“总体小康(社会)”,而将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简称为“全面小康(社会)”或是“大康(社会)”。实际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不就是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小康(社会)”与“全面小康(社会)”在逻辑上也并不能形成对应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可以归结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或者说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文明。

1.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根本任务不放,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实现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中提出了“社会建设”的说法,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三)重要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现富民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政绩合法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四、要求和体会

(一)党的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对我们党的自身建设的重大考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以党的自身建设引领小康社会建设,是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第二,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构筑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的拒腐防变机制。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的执政活动都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遵守和执行宪法、法律以及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防止权力的异化而导致的专制和腐败。与此同时,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学校的发展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简要地说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与此同时,“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的提出,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构建新型高等教育体系。

第一,要转变观念,树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

要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着重培养两种类型人才:一是创造型人才,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二是创业型人才,即不仅是合格的就业者,更要成为成功的创业者。

在质量观上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要树立包括精英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在教育观上要变继承性教育观为创新性教育观,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为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实现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由传授知识向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创新意识方向转变。

第二,创新办学体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进行多种办学形式的试验和探索。如引入市场化、股份化、合作化等机制,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办学,吸引社会各界投资或募捐办学等,沟通政府和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高等学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进程,改变高等学校“国有政办”、学校过于依赖政府投入的单一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

第三,适应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要求,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因势利导,培育特色,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要加大“创业教育”的力度,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校既是造就大批高水平专家和工程师的摇篮,也是不断地成长出具有雄才伟略的企业家的人才培养基地。

(三)个人素质的提升

1.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争取成为学习型人才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不断地接受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就能够不断地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做到学习与人生相伴相随,学习与生活的统一、学习与实践的统一、学习与创新的统一,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人才。

2.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争取个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立足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扫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不仅注重基本生活的保障,还注重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的改善;不仅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还要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就是,不仅注重物质生活的需求,还要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校办  陈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