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园地  -  正文
学习体会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失业群体问题对策研究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12日 15:34:08    浏览量: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势头的日趋平缓和后单位社会的来临,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群体的走势已经达到了峰值,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淡化。但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为这些下岗工人的出路找到一副灵丹妙药的时候,另一批大规模的失业群体又进入人们的视野:他们是二三十岁,在初中、高中甚至更低学历毕业或肄业后加入失业行列,被社会学家称为“新失业群体”。他们既是中国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新兴群体,同时又是当代诸多社会问题产生和表现的根源和载体。

一、“新失业群体”的划分

就业矛盾是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以 2002 年为例: 辽宁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达 76.5 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83 万人。吉林省的失业人员达到 80 万人, 黑龙江省的下岗职工总数有 60 余万人。据估计, 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活困难人群达五六百万之多, 占全国城市贫困人口的 1/4。虽然近几年这一问题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今后 3 5 年仍将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期,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攻坚期, 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据统计,长春市每年各类失业人员达20余万人,其中新增长的失业人员就达6万多人,且每年正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可想而知,社会就业形势因新失业人群的增加而愈发显得严峻。因此,如何解决好新失业群体就业困难,帮助其实现就业愿望是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乃至于全社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所要面临的新的社会问题。“新失业群体”一般是指以下六类人群:  

一是高校毕业生,主要是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人;

三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居人篱下当个打工者;

四是频频跳槽者,其主要表现是跳来跳去到无事可做;

五是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用过去轻松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的人,他们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主动失业。

二、“新失业群体”的生存背景分析

1.单位人的家庭社会化环境导致其就业的层面狭窄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大都是以资源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因此这里70%左右的城镇人口与资源型企业这种超大型计划经济的单位组织有着直接或比较直接的关系。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这里的生活成本比较低,也就是比较好生活。这样的生存预期逐渐培养起一种满足现状的心态。许多人在满足于有一口饭吃的情况下,再不会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获取更多地财富。即使在今天,这种心态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人只要能得到基本生活费就不会积极去寻找新工作,也不会降低标准去干那些苦、脏、累的活,而选择“吃父母”的方式。当然,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个历史性原因,就是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许多国有企业职工形成了一种身份上的优越感。由于从小就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父母作为单位组织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对其择业有很大的影响。

“新失业群体”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或者说“以市场为取向的全面改革”构成了他们一个重要的共同生活背景。这种变革一方面直接作用于“新失业群体”本身,比如他们在毕业后直接被推向市场,不再享有制度性社会福利等。同时,政府、企业、社区等对“新失业群体”的就业政策帮助和机会提供方面缺少关注,使得他们面临着更为不利的就业局面。因此,从这个层面上看,“新失业群体”是一个比“老失业群体”更为弱势的群体。另一方面则通过“新失业群体”的父母间接作用于他们。“新失业群体”的父母大都是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下岗的工人,工人下岗不仅仅意味着经济收入的减少,还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急转直下,跌落到社会的边缘甚至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老失业群体的失业时刻恰恰是“新失业群体”中考或高考的时间。在关键时刻,家长的下岗失业给家庭的打击会比平时更沉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失业群体”的父辈们大多自身就是弱势群体,所以他们很难为自己的后代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上的支持,他们的关系网络也很难为其后代提供有效的帮助。虽然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失业群体”面对的是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转型社会,单位制不断松动,但是其社会基本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仍是以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单位制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作为相关社会群体主体认同的习惯社会。

2.应试下成长的教育社会化环境导致其工作技能的缺失

新失业群体自出生以来所面对的是一个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转型社会。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业已成为一个与80年代截然不同的社会,一个断裂的社会正在生成,它的特征之一就是一个社会地位再生成的逻辑已经开始显现。只有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本才能在社会结构中占据优势位置,新失业群体中的大部分人,自身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非常薄弱,他们只能选择底层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将逐渐超过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新失业群体”接受的是以升学为取向的应试教育,在初级和中等教育阶段也没有学到和得到多少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强化对教育权力的控制,按照传统的设想和计划安排学科设置,导致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企业和市场的需要脱节,学生无法将学校教育与市场需要联系在一起。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从就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更多的是公司和企业决定着学生的就业。而公司和企业所需要的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差异性和特制性成为人力市场追求的东西。而应试教育毁灭的正好是学生的差异性和特质性。在就业市场中,他们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即使是短暂就业,“新失业群体”所从事的也多是第三产业中的“青春饭”,如售货员、服务员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得到的就业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不引起重视,“新失业群体”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3.单位习性背景影响下的亚文化环境导致其思想保守

社会转型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模式的转换,还表现在人们心理上的转型适应及心理认同的变化。在单位制时代,国企职工是生、老、病、死等全部生活责任由单位来承担,技术的单一、工作节奏的规律性和松弛性、收入的稳定且丰厚性使其养成了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也仅限于优厚福利待遇的单位,不想也不需要对单位之外的社会有更多、更深的认识。但在单位制的神话被摧毁和社会结构变化之后,他们一下子从强势群体转变为需要全社会关怀的弱势阶层,在其内心急剧冲突和矛盾的状态下接近、走入陌生的社会。因此对失业者而言,心理上的转型适应及认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新失业群体”长期生活在单位社会中,自然资源的丰富及单位制的全面福利在这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软环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等、靠、要”思维模式。丰富的资源、稳定的工作、从摇篮到坟墓的单位福利形成了眼界狭窄、生活欲望简单、不思进取、安于物质生活现状的特性。同时,由于“新失业群体”大都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在这种“4-2-1”模式的家庭里,父母仍把他们当作孩子,认为有条件让子女“啃”为荣。造成了孩子在思想和经济上的无法断奶,怕脏怕累、懒惰的心理。

二是“官本位”思想渗入民心。“官本位”的制约表现为东北文化中的庸俗关系网的盘根错节。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被“新失业群体”内化、吸收,形成了其群体内生活懒散、消极脆弱的独特“亚文化”。他们继承了父辈的“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羡慕曾经的“大锅饭”生活,厌恶社会竞争,不愿走出家庭的避风港。同时,家长的过度溺爱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在经历过就业中的一点挫折后,就对自己的能力完全失去信心,抑或一蹶不振,消极“啃老”,但是随着父辈们的下岗、年龄的增长,“啃老”条件发生变化,来自于父母的支持已经开始匮乏,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三、群策群力、多管齐下,加快解决“新失业群体”的严峻现状

解决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应该采取和老失业群体不同的策略。老失业群体问题的关键是生活保障问题,而新失业群体问题的关键是就业能力问题。与老失业群体相比,新失业群体的大多数人缺乏工作经验,这就决定了为他们提供收入支持或者说生活保障的政策缺乏实施基础。例如,失业保险的给付主要是以缴费年限为依据,缺乏工作经验就意味着不可能享受失业保险的待遇。所以,解决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的政策取向必须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出发点。

(一)从就业乃民生之本的角度来看,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民生问题不断得到改善的根本途径。第一,开展职业指导,建立系统的就业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第二,健全就业信息发布机制,努力减少摩擦性失业。一方面需要通过成立各级政府就业信息库,不断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申报和发布机制,做好就业信息分析预测工作;另一方面,各级高校也要建立有效的就业信息监测系统,按照各学科和专业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就业信息的指导性。

(二)从教育乃民生之基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改革教育体制有助于从根本上预防“新失业群体”问题的加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中等教育结构。近年来“民工荒”的背后其实也是一种“技工荒”,因此,有意识地逐步加大多样化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调整职业高中、中等技术学校以及各类技工学校的布局和规模,增加国家财政对于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都有助于提高“新失业群体”的就业技能和竞争力。

(三)从拓宽就业渠道的角度来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吸纳新失业群体就业的能力。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能力方面的效果显著,尤其是吸收低技能、低学历劳动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当然,这实际上也与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资金少、技术能力差等原因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见,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国内劳动力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将产生极大的缓解作用。

(党委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