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园地  -  正文
学习体会

加强党建和机关作风建设 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12日 15:23:51    浏览量: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各项要求。报告指出,党的建设必须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的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的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明确地全面地回答了党的建设的关键、内容、方法、目的等重大问题,正确解决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建设怎样的执政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为党的建设和党的自身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人教育处、远程教育学院党总支全体党员干部通过认真学习领悟十七大报告精神,深深感到,要通过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认真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上把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引向深入。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适应执政环境深刻变化的客观需要。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特别是防止党因长期执政而容易脱离群众等问题,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备条件。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党的执政能力能否提高,取决于这个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以及正确的指导思想能否成为全党的行动指南。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执政来实现的,而党的执政地位又主要是通过制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都以党的指导思想为理论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既为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又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基本要求。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广大党员干部才能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从而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党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各级组织肩负着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的重任。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水平是党的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不断提高其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党具备执政能力的组织保证。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保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巩固立党之本,打牢执政之基,获得力量之源。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着力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优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政绩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我们党用时代的观念、世界的眼光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究和解决发展问题和党的建设问题的最新成果,是发展理论和党建理论的重要创新。求真务实,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必然的内在的要求。不致力于求真,不用功于务实,不可能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也不可能真正做到求真务实。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改革和发展,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抓好各自担负的工作,努力建立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总的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的认识和态度。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为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关系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正确政绩观的根本指针。我们党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政绩,应该是每个公仆的自觉追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的实践中,必须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绩。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创造出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

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核心在于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按照基本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防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付诸实践、见诸行动,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能否坚持求真务实,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实践、群众和历史是正确政绩观的衡量标准。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以实践、群众和历史来衡量政绩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和历史观的生动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的具体体现。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衡量政绩,就能避免在创造政绩上的主观性、片面性,就能端正党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而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积极进取、勇于实践,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创造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大力弘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们党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一项重要措施。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要进一步认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记我们的奋斗目标,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好的作风创造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业绩。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领导干部看问题、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实际,特别要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具体工作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具有强烈的创造业绩的愿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惧怕困难,不因循守旧,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成人教育处、远程教育学院党总支)